“文化塑造未来,读书点亮人生”读书征文活动:《红色云溪》片段朗读“瞿秋白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2-05-27 10:39:50    编辑 钱晶    

《红色云溪》片段朗读“瞿秋白的故事”

朗读者:常州市吕墅中学   周鑫悦

在鲁迅的朋友圈中,瞿秋白最为特别。虽然他比鲁迅小18岁,但两人彼此欣赏和钦佩,都将对方作为最可信赖之人。鲁迅曾将清代何瓦琴的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书写成条幅赠送给瞿秋白,以表达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瞿秋白被解除了中央领导职务。会后,因肺病发作留在了上海,直到1934年1月离开,“脱离了政治舞台”的他又开始读书写作。瞿秋白虽然遭受到王明左倾路线的打击而失去工作,但是他在文学的天地中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在此期间,使他感到“最惬意”的是认识了鲁迅,并与鲁迅成为肝胆相照的朋友和同志。

瞿秋白在上海,起初住在茅盾家中,后来又搬到了谢澹如家中。这段时间,瞿秋白通过冯雪峰建立起与鲁迅的联系。1931年下半年,曹靖华翻译的苏联小说《铁流》要出版,有一篇俄文版的序言需要翻译,鲁迅想到了瞿秋白。瞿秋白接受这个任务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翻译了将近两万字的序文,署名史铁儿。鲁迅读后十分满意,他在给曹靖华的信中高度赞扬说:“那译文直到现在为止,是中国翻译史上空前的笔了。”鲁迅还在《〈铁流〉编校后记》中赞赏道:“没有木刻的插图还不要紧,而缺乏一篇好的序文,却实在觉得有些缺憾。幸而,史铁儿竟特地为了这译本而将涅拉陀夫的那篇翻译出来瞿秋白与鲁讯了,将近二万言,确是一篇极重要的文字。”这是鲁迅与瞿秋白的初次合作。1932年春末初夏的一天上午,瞿秋白由冯雪峰陪同,来到了鲁迅家。他们的第一次会面,竟如久别重逢的朋友那样,亲切自然,无拘无束,一点矜持尴尬的表情也没有。从上午聊到傍晚,他们畅所欲言,从政治谈到文艺,从理论谈到实际,从希腊谈到苏联,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也谈得津津有味,妙趣横生。

第一次见面结束后,瞿秋白仍期待着与鲁迅的再次会面,继续他们没有聊完的话题。同年9月1日上午,天空下着绵绵细雨,鲁迅特意选择这样的阴雨天,以摆脱特务的盯梢,《曲的解放》《迎头经》《出卖灵魂的秘诀》《最艺术的国家》《中国文和中国人》等。这些文章都是在瞿秋白与鲁迅见面时,事先打好腹稿,经过两人交流,然后由秋白执笔。这些杂文大多以鲁迅的笔名,发表在《申报》副刊《自由谈》等栏目。后来,鲁迅在编辑自己的杂文集时,曾分别将其中的十多篇杂文收入《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和《准风月谈》中。1934年1月4日,瞿秋白来到鲁迅家中,两个人谈了很久。那一晚,鲁迅执意要求瞿秋白睡在自己的床上,而他和妻子许广平则睡在家中的地板上。这两位最亲密的朋友,两位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战士,用这样的一种方式进行告别,也成为了他们人生的诀别!

1935年2月,鲁迅得知瞿秋白被俘的消息后,通过多种途径打听了解瞿秋白的消息,他和陈望道、柳亚子等人发起了公开营救活动,同时还请蔡元培通过国民党上层关系展开营救,但都无功而返。国民党反动派一意孤行,决定杀害瞿秋白。鲁迅知道后,无比痛惜,他在瞿秋白就义前七天,给曹靖华的信中说:“它兄的事,是已经结束了,此时还有何话可说?”瞿秋白就义后,鲁迅从愤激中奋起,做实实在在的工作,全力编辑亡友的译文《海上述林》,并嘱托内山书店将书稿寄到日本,印刷出版,他认为这是对瞿秋白最好的纪念。《海上述林》的署名是“诸夏怀霜社”,“诸夏”即是中国,“霜”为秋白的原名,“诸夏怀霜”寓意中国人民永远怀念瞿秋白。在瞿秋白牺牲后的第二年,即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也在病痛中溘然离世。他们可以在天堂相遇了,仍然是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