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塑造未来,读书点亮人生”读书征文活动:《红色云溪》片段朗读

发布时间 2022-05-27 10:47:13    编辑 钱晶    

《红色云溪》片段朗读

朗读者:常州市吕墅中学  吴一涵

在风景秀丽的“千载读书地,世代书香城”的常州,城中有一条名震中外的小巷,名叫青果巷,它宽不过三四米,长不过千米。在小巷中段一个深宅大院里,明朝著名抗倭英雄、文武双全的唐荆川栽种的八棵桂花树,和梅兰竹菊等花卉植物争奇斗艳,一种俗名叫“爬山虎”的青藤,爬满了四周斑白的高墙,大院里曲径通幽,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大院的后进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木质小楼,名叫天香楼。沿着古老的木质楼梯拾级而上,脚下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进入一个用“板壁”(常州话:木板墙)相隔的房间,眼前的一应老式陈设,把人们带入了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在 19 世纪最后一年的冬天里,也就是 1899 年 1 月 29日那天,居住在这里的瞿姓人家,有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他睁开咪蒙的双眼,静静地、好奇地着这个陌生的世界,很乖。妈妈金璇(字衡玉)摸着他的小脑袋,对孩子的爸爸瞿世玮说:这孩子的头顶上有两个“顶”(头发旋涡,俗称“双顶”),就叫他“阿双”,大名叫“瞿双”吧?爸爸认可了这个名字,这个男孩就名瞿双、瞿霜,字秋白。小男孩长大以后可了不起:他曾担任过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在无产阶级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爱憎分明的小学童

在八桂堂里,还有个来自武进县潘墅村宿门里 ( 今属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 ) 的徐妈妈一家,也住在这里,一直帮助瞿家操持家务。徐妈妈丈夫姓羊,大多数时间住在乡下。过了两年,徐妈妈也生了一个男孩,属牛,取名牧之 (1901—1999)。瞿秋白和羊牧之成为亲如兄弟的“发小”。属狗的秋白曾对羊牧之说 :“我以犬耕田,力气不够,还要你这条小牛帮忙呢!”果然,长大后的羊牧之,在瞿秋白的影响下也参加了革命,还曾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担任干事,做过共产党党刊《向导》杂志的校对等工作。

瞿秋白小时候常在妈妈的指导下学习古诗词。有一次,秋白背诵了宋代诗人张俞的一首五言诗《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妈妈就问秋白:“诗中那位进城的蚕妇回家后为什么哭呀?”秋白回答:“因为不劳动的富人锦衣玉食,而劳动人民却难以温饱,这不公平,所以她很伤心地哭了”。妈妈听后赞扬说 :“说得很对,读书就要动脑子思考问题,不能死记硬背读死书。”从此,秋白不但好学上进,而且遇事爱问“为什么”,或者干脆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秋白妈妈还经常给孩子们讲故事。有一次讲《花木兰》从军的故事,秋白听后却问 :“花木兰女扮男装,但她毕竟是个女孩子,在军中十几年怎么会认不出来呢?我有点不相信!”还有一次,妈妈讲《孔雀东南飞》的故事,秋白听完后愤怒地说 :“焦仲卿和刘兰芝很要好的,可那个婆婆偏要赶走刘兰芝,真是太可恶了!”可见瞿秋白从小就爱憎分明,立场总是站在正义者一方。 

1904 年春天,5 岁的瞿秋白进入庄氏私塾读书,这是他奶奶家办的私塾。在辛亥革命前,没有现代格局的学校,有条件的人家小孩子到了学龄,都是进入私塾念书。入学那天,秋白格外高兴,穿一件半新的蓝色长衫,外罩黑色背心,背上绿色的书包,蹦蹦跳跳地来到私塾门口,身轻如燕般地跳过高高的门槛,穿过种满花草树木的天井,走进课堂,向老师作揖敬礼后,静静地等待上课。第一堂课,老师教了两个词:“聪明伶俐,青云直上”,这 8 个字妈妈曾在家里教过秋白,但他还是按照老师的要求郎朗诵读,反复思考着词的含义。第一堂课对秋白的影响很深,后来他成为中学生,对这两个词产生了与众不同的理解:他认为聪明伶俐不过是个先天优势,但也要靠后天努力才能成才;而努力成才不是为个人奋斗,要用学到的知识文化,为劳苦大众服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青云直上”。这一认识就是他的著名诗句“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的思想基础。可见,同样一个词,不同的胸怀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关键是看你为谁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