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海、逐梦大洋、强国有我 ——读《走向深蓝》“中国大船中国造”

发布时间 2023-08-28 10:09:04    编辑 刘伊湄    

走向深海、逐梦大洋、强国有我

——读《走向深蓝》“中国大船中国造”

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 九4班 程健翔

翻开《走向深蓝》一书,我就被序言吸引: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万岛之国,海洋面积相当于陆地面积地三分之一。从海面冰封地渤海湾,到四季分明地黄海、东海,再到长夏无东冬的南海,数十个港口点缀在中国1.8千米的海岸线、1.1万个海岛上。短短的数百个文字,将我国海洋地理位置、面积大小、气候环境等描写的一目了然。这段文字也勾起了我对大海的怀念和向往。记得8年前的暑假,我即将上小学一年级,奶奶带着我来到了北戴河,那是我第一次面对大海,“一望无际、波浪翻滚、水天相连、深不可测、奇妙无比……”即使用尽全部语言,也无法形容我对大海的赞叹,终也难以忘却太阳跳出海平面的那个瞬间、那个清晨。终也难以忘却海水翻卷着、呼啸着冲向礁石,溅湿了我的衣服,清凉了我一身的暑气。终也难以忘却白色的海鸥,张开翅膀,自由自在地翱翔在蓝色的海洋上……

我继续翻阅着《走向深海》: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探索海洋的勇敢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先民就已经认识到“百川归海”,并开始沿海巡航,开始利用风帆航行。从三国时吴国大将卫温率船队抵达台湾,到唐朝时期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再到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标志性成就。但是,近代以来,清王朝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的结果,酿成了“敌从海上来”“有海无防”等历史悲剧。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海洋事业驶入天宽水阔的航道。

但是,这是一条崎岖坎坷艰难险阻的海洋事业发展之路。

1949年,经历了多次战争的破坏,奄奄一息、伤痕累累、所剩无几的造船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给遭受重创的造船企业和中国船舶工业带来了生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造船业在一片废墟上艰难地起步了。

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广大造船厂的职工,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了生产自救,在废墟上重获新生。1958年11月,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跃进号在大连造船厂建造,采用的是从苏联引进的成套设计图纸和设备材料。但是,在西方长期封锁,尤其后来苏联中断技术援助的困难局势下,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在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东风号”就是我国首次自行设计建造、全部采用国产设备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船。东风号的研制过程虽然充满了艰辛,但凝聚了一代造船人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理想与追求,承载着一代中国人的心愿与思念。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大连造船厂组成车间领导、技术人员和工人参加的攻关小组,绘制图纸3400多张,不分昼夜的技术试验,精益求精的现场施工,经过了上百次的实验,成功建造“长城号”船,打响了中国船舶打入国际市场的第一炮。2010年,中国造船人追上了世界航运市场集装箱大型化的脚步。2015年,国内首创的18000T集装箱船在上海外高桥造船厂交付。紧接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集装箱宇宙号,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交付。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船舶工业不仅实现了散货船、集装箱船、邮船等三大主力船型的自主批量建造,而且在舰船、ANG船、各类海洋工程装备、载人深潜器、飞船工程等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在船舶科技领域实现了由跟跑者向并行者甚至引领者的飞速转变,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力量。

前不久,我前往秦皇岛旅行,面向无边无际的大海,面对着海边矗立的摩肩接踵的高楼大厦,面对着停泊在海边的一艘艘巨船,我百感交集……100多年前,西方列强凭借着坚船利炮,肆无忌惮在我东方大地上横行霸道的屈辱历史,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站在沙滩上,迎面吹拂的海风夹带着一丝丝咸味,阵阵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沙滩,仿佛在鸣奏一曲美妙之歌。望向海天交际之处,我仿佛看见了迎风破浪航行在大海上的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

畅想未来,中国的“和平方舟"和”智慧之船"将行遍万里、造福天下,中国的"船坚炮利"将绕海巡洋、保卫祖国的海疆。

中华民族的深蓝梦,从近海走向深海,从深蓝走向辉煌,正在一步步坚定地走向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的强国之路。身为青少年的我们,为生长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而感到无比光荣,“青年强则国强”,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决不能无所作为,我要用手中的笔,攻克学习中的一道又一道难题,掌握高科技知识,攀登世界科学的高峰,为实现强国梦书写绚丽的青春之歌。

我们必将奋勇向前,披荆斩棘,成为祖国栋梁之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